巨亏企业莫要把财政补助当成避风港
2013-5-7
企业作为市场化的产物,依靠市场化运作,理应自负盈亏,政府可能在宏观调控的时候,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会对某些产业进行政策倾斜,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世界各国都会对一些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不过近年来我国对于一些企业的资金补贴似乎“变了味”。
今天笔者注意到一则关于罗平锌电的新闻,罗平锌电5月3日晚间公告,根据《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下达重点工业企业2012年7至9月超基数用电临时电价补贴奖励考核结果的通知》,公司2012年7至9月份共获得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超基数用电临时电价补贴奖励资金254.63万元。
罗平锌电是一家云南的上市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公司在股市上被迫“披星戴月”,改名为“ST锌电”。在今年的四月份,公司发布去年业绩年报,公司盈利两千余万,公司摘帽成功,恢复“罗平锌电”的名称。笔者粗略看了一下利润来源,两千万的利润中,有1347万元是政府补助款。可见云南地方政府为了挽救这家以生产锌锭,锌精矿为主业的公司下了相当大的气力。这次云南工信委对罗平锌电的电价补助恐怕属于政府补助的后续措施。
国内政府对上市企业的进行财政补助,在国内早已不是新鲜事。中石油和中石化每年收到国家补贴至少上百亿,国航,上汽,中远等企业每年也会受到国家十亿甚至几十亿的财政补贴,巨额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力,这些财大气粗的央企的赢利能力逐年下降。
在中央大力补助央企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地方大型国企进行财政补助,比如2012年实现净利润9880多万的重庆钢铁,就在当年合计获得各种政府补贴20.02亿元,而如果没有此项收入,公司铁定亏损。公司的年报显示,2012年12月19日,重庆钢铁收到重庆市长寿区财政局5亿补贴资金,5天之后公司又收到来自重庆市财政局的15亿元资金,这些补贴主要是为了弥补2010年至2012年公司因环保搬迁增加的环保费用性支出等成本。
事实一再证明简单粗暴的财政补助,无助于形成富有活力,竞争力比较强的公司,在2011年通过高达11.65亿元的政府补贴成功扭亏摆脱暂停上市风险的华菱钢铁,在2012年政府补贴“断奶”后,就再度陷入了亏损泥沼。
华菱钢铁的年报显示,到2012年,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为1000万,比2011年减少了11.55亿元,同时,公司的业绩再次由盈转亏,净利亏损32.5亿元。
铁的事实证明,单单政府的财政补助无法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反而占据了大量的资金,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源泉,与其把大量的资金浪费的国企的资金“黑洞”,还不如用有限的资金扶持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进而带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